第(2/3)页 咚! 咚! 午门钟鼓楼三声鼓响,午门缓缓打开。 文武百官带班入内,文官走左掖门,武官走右掖门。过内五龙桥,再进奉天门,于殿前广场站定。 八点刚过,鸿胪寺赞引唱:“众官入班!” “众官入班!” “众官入班!” “众官入班!” 后面三声是殿前侍卫喊的,本来还要有个司礼太监在殿外鸣鞭三下,就是《甄传》大结局乾隆登基时那个甩鞭太监。 但大明新朝已经取缔太监制,所以就也顺带取消了,不过还是会有奏乐。 百官听见,迅速开始分成文武两班,文官班次人员明显多于武官班次。因为大部分武将不是在各地练兵驻军,就是在边镇打仗和搞军屯,真正能来上朝的没几个,主要还都是枢密院的官员。 四位阁部大臣昂首挺胸,手持笏板先行踏上丹陛,文武百官则在丹陛两侧台阶外等候。 朱怡炅身披龙袍朝服,踱步来至奉天殿的金銮龙椅上坐下。 鸿胪寺赞引抬头看了看龙椅上方悬挂的自鸣钟,自鸣钟技术早在万历年间就已传入中国,万历皇帝更是对其爱不释手,还强留了一个使节团的钟表匠在中国。 眼看时针终于指向八点半,这位鸿胪寺赞引随即喊道:“上朝!百官进殿!” “上朝!百官进殿!” “……” 四位阁部大臣为首,文武百官在后跟随,依次手持笏板,踱步进殿。 百官进殿以后,迅速开始站队排好,并且严格按照官职品级次序。这可容不得半点马虎,否则一个弄不好就得被记下名字,弹不弹劾不是重点,但肯定得被皇帝看到。 国史院官员已经在殿下站好,站的甚至比阁部大臣还要靠前。 嗯,他是负责记录大早朝全过程的。 “跪!” 这个仪式早在行宫那会儿,就已经行过无数次,这时百官倒也轻车熟路,纷纷对着金銮殿上的皇帝,行三跪九叩之礼。 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 朱怡炅这时也不苟言笑:“众卿免礼!” “谢陛下!” 文武百官谢恩起身。 王礼站在最前,就在起身瞬间,殿外阳光照入殿内,映照在金銮殿的那尊龙椅宝座上。 第(2/3)页